首页 > 

儒学复兴,要不要打广告

时间:2024-04-16 12:29:20 浏览量:62108

儒家君子形象是什么

儒学复兴,要不要打广告?当前,谁来做儒家思想的形象代言人最合适?

百家争呜。用国学引领中国的文化是新时代的需求。儒学是国学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也属于国学范畴。

法家的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有其鲜明的思想主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学应该囊括更多的方面,中国的文化其精华都应该是国学,像中医、国画书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在中国处于新时代的时刻,我们不应将中国的文化割裂开来,专家学子谁都知道,儒学形成于春秋时期,是当时各种思想学术流派诸子百家中的一支,(孔子创立,孟子发展的理论)。

汉武帝时期顺应皇权统治的需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其他学术思想。一直到宋朝时全面上位,成为统治中国近两千年的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比较借鉴,儒学虽然现在它一直是中国国学的基础,但中国当今绝没有用儒学统治文化的必要。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习主席的领导下,正在全球发展,其实这正是中国包容文化的生动体现。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提倡推广中国国学,不应单独提儒学复兴,老老实实地说研究儒学,与推广儒学完全是二码子事。

比如在现在的中小学中设置儒学无疑是生吞活剥,这样的儒学复兴又有什么意义。总之在娃娃中的书本中,加入中国的国学分支是恰当的。至于学习中国国学的形像代言人,只要国家提倡不愁一批学子上榜来。

本文仅为本人学习意见,与其它机构无涉。

在教化、人格培养方面,儒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儒家的圣人观是怎样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诸子百家的功劳,儒家起源于旧封建社会的小农意识,只是被朝廷奉为圭臬,保障自身权威利于统治而大肆宣扬,当老百姓头脑变得开明以后就不再相信了。

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本质并不是儒家独特的产物,而是高等生物的美德共性,不分种族,比如鸦雀反哺、虎狼报恩、尊老爱幼,还有国外的很多宗教也支持友爱互助,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也赞同的,是很普通的道德规范。没有儒家人类社会一样发展,比如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展还更快更好。而儒家门生却离不开诸子百家,没有农业你吃啥?没有工匠你用啥?保家卫国要用兵家和纵横家,难道靠儒家道德去退敌吗?别忘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道德不过是个虚伪的外衣,背后还是真正的实力说话!

治国理念只看道家(休养生息、没有道德绑架,、允许自由发挥开脑洞)和法家(严格执法、励精图治),阳道阴法嘛。儒家的先天两大缺陷注定了它的穷途末路:1.重传承轻创新,追求所谓的美德过于走极端,儒家教育越强百姓思想越僵化,几千年发展,别说产生不出真正的现代科技,连音乐、舞蹈、杂耍、魔术、体育竞技等调节生活情趣的都玩不好(玩物丧志嘛);2.没完没了的’扬善’却闭口不谈‘如何惩恶’。治国即治吏,关键是如何管住坏人不敢作恶,而不是天天盯着好人,极尽所能地约束好人,把好人变成思想刻板、千篇一律的傀儡。儒家该干的事不去干,没用的废话连篇案牍,让百姓穷经皓首,算算人生苦短几十年,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这种裹着糖衣的慢性毒药,只会制造出一茬又一茬的披着道德外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人指手画脚、道德绑架、讲马列,対己就是放纵散漫、胡作非为、搞自由主义,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没落的根本原因。

世界列强都是靠尽可能完善的法律法规、财产公示和透明管理体制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喊口号宣传道德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目前情况就是重宣传重教育轻惩处,结果是培养了大量伪君子,最终只能是社会风气败坏,老实人吃亏,百姓怨声载道。

国家兴旺要看管理,清廉执政权力公开,严厉打击腐败和违法犯罪,而不是寄托在虚幻的道德教育、道德绑架。尤其是那些开口 ‘ 中国法律不够完善 ’,动辄‘ 中国人素质低 ’ 、‘ XX省人坑蒙拐骗偷下贱 ’ 为借口的谎言、谬论,大家一定要清醒认知,不要被存心不良的匪类所误导。

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朝廷有责。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下极容易产生“伪君子”?它的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的吗?

儒学是以培养圣人为目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内圣外王。可是两千多年历史,称上圣人的就那么几个人,假道学伪君子反而到处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江西婺源人,世称“朱子”,可以说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被辛弃疾赞曰:“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道德上要求非常苛刻,他还用程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劝友人的妹妹守节,可是他自己是怎么表现呢?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指的就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十大罪状”。其中有两条是:“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说的就是朱老夫子勾引尼姑做小老婆以及与儿媳妇“扒灰”之事。有人说这是“庆元党案”的陷害,可是朱熹在给皇帝的罪己表上对此事“供认不讳”。存自己的天理,灭别人的欲望,这都是假道学伪君子的基本表现。

明朝推广程朱理学,结果就是假道学伪君子横行泛滥。

明朝思想家李贽最痛恨那些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李贽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

清朝学者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一针见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儒家文化容易产生伪君子的原因就是以德治国。

《尚书·周书》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以德治国”是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儒家两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字最早出在先秦的《尚书·尧典》,原文讲:“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殷朝灭亡后,周初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开德治之先河。

孔子进一步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寄托在“圣人”、“贤人”、“君子”的身上,因此,儒家的“德治”,就是“人治”,“人治”最终的结果是专制,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专制历史,儒家的“德治”成了为皇权服务的御用工具。

“以德治国”维护的是等级制度和特权。儒家一方面讲“以德治国”,另一方面用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等伦理道德牢牢捆绑在大众身上。所谓“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即: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以德治国”先天不足,建立在道德是万能的基础之上,这好比高楼建在沙滩上。圣人君子永远是少数,“路之人可以为尧舜”不过是个美好的理想。人性的本能和弱点,单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儒家总是以道德为出发,以道德为归结点,但是忽视了现实操作困难,道德要求人们高尚,而事实上却不可能人人高尚。

正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本来是从人的地位上来说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君之子,指的是有地位的人。到了孔子那里,君子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色彩。孔子的论语中,有107次提到君子。在孔子的倡导下,君子成为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一般来说,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认为,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如何去看待利益,也就是义利的问题。在利益面前,能够以义为先的,是君子,反之则是小人。

由于孔子是一个讲究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讲的君子的标准,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说的,所以,君子在孔子那里,有很多特质。总结下来,君子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点。

1.君子能够做到以义为先,在必要时会舍生取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君子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是行为的当然的准则。这和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差不多,属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范围。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最高要求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意味着,君子为了正义的事业,是要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在正义面前,绝不能贪生怕死。后来的孟子更是提出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原则。这种意识,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就是一种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

2.君子安贫乐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就是安贫乐道的颜回,孔子经常夸颜回是个君子,因为他可以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做到安贫乐道乐以忘忧,而孔子就自认是这样的人,他说自己对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自己可以曲肱而枕之,但是乐在其中。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择手段汲汲于富贵,厌恶贫困的生活,且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上的修养和提升,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君子。也就说,孔子是要求一个君子志于道,而不是追求官位和财富的。

3.君子要能够做到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既然我们说易经是孔子做了注释,那么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很有可能有孔子的思想成分在里面,即使不是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是要求他的弟子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他告诉弟子们,自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这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中国人的要求。而最终,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底蕴之一。

如何看待:

阉割尚武基因和尚武精神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历代的统治者只不过是打着儒家旗号来推行法家而已。

儒家不仅鼓励礼治,更鼓励军事。儒家学子不仅要学习文化,还需要学射、御之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手持弓箭驾驶战车为国征战。

儒家鼓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儒家更鼓励正义抗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即使面对暴君,儒家也鼓励反抗,不仁不义的君主就是暴君,不仅不重要更是可以除掉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儒家眼里,人民和国家才是最重要的,君主可有可无。

法家正好相反,视人民和国家为君主的私产,所有的理论核心就是如何如管理奴隶一样来管理人民。即使面对暴君,人民也不能反抗。暴君说什么,人民就要做什么。秦朝为何强大,因为暴君可以带着奴隶们去抢其他人的财产,让奴隶们可以忍耐剥削。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因为整个国家的人已经都沦为奴隶了,奴隶们没人可抢了,而且忍耐不下去了。

权术势是法家的三大法宝,历朝历代的大部分君主都是拿着法家思想当宝,以权术来统治国家。他们不让百姓学习战争,因为害怕反抗。他们反对见义勇为的行为,因为他们害怕百姓中出现领袖。他们对儒家经典断章取义,硬生生把“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断出了“以德报怨”,因为他们希望百姓面对暴行能够忍耐。

历史上只有真正信仰儒家的君主才能成就事业,如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都是视人民为子女的仁君。虽然明太祖对儒家不是特别感冒,但凭他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把盘剥百姓的贪官剥皮塞草,就无愧于一个“仁”字。